南皮县
NanPiXian

省级网站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省直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省级微信
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辛集定州
石家庄市新华区 石家庄市桥西区 长安区 裕华区 井陉矿区 藁城区 鹿泉区 栾城区 正定县 井陉县 晋州市 新乐市 赵县 高邑县 元氏县 赞皇县 平山县 灵寿县 行唐县 无极县 深泽县 石家庄市高新区
产业工会
河北翼家人华北油田职工之家河北军工之家港口惠冀航工会幸福e家河北省直属单位机关工会华能河北分公司工会冀中能源集团工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借鉴

这辈子,就爱与时间“较真”

来源: 时间:2021-05-13 16:38【字号:    

这辈子,就爱与时间“较真”

 

 

  时间,无处不在。手表作为时间的记录者,标记着日夜交替,见证着人生百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能拥有一块手表是了不得的事情,如果手表不小心出现损坏,除了心疼,更迫切的是找到一位心灵手巧的修表师傅。在杨浦,就有这么一位与时间“较真”的修表达人,无论被车轮轧过还是被海水泡过,经他维修,都能“起死回生”,他就是上海原杨浦百货公司为民钟表店职工王福林。

  王福林出生于1920年,年轻时独自一人来到上海。1961年,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口碑,王福林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今年他已是102岁高龄。

  日前,记者与杨浦商贸集团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陈雷厉、陈均乐一同前往王福林家中,探望了这位百岁劳模。

 

  历经磨难学习钟表维修 

  “你们又来看我啦,谢谢你们了!”一进门,精神矍铄的王老就拉着陈雷厉和陈均乐的手热情招呼起来。大家坐定后,王老向大家讲述起自己几十年来修表的点滴往事,儿子王国强不时对父亲所说的故事作一些补充。

  “我小时候很苦的,只身一人从老家浙江海盐来到上海闯荡,寻求生计。那时候举目无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终于翻身当家做主了。”王福林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他误打误撞从事了维修钟表这一行,从学徒开始做起。“刚开始师傅总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到关键步骤,总是想方设法支开我。”但王福林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想方设法在旁边观察师傅是如何操作的,一有机会就自己动手把手表拆开,再把零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勤学苦练一段时间后,王福林拆卸手表不在话下,手表的一些小毛病也能独自维修了。

  后来,王福林修表技术逐渐提高,许多有难度的手表修理都能驾轻就熟,便自己在平凉路开了一家维修店,为往来市民维修钟表。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公私合营的浪潮,1956年,王福林来到杨浦百货公司为民钟表店工作,直至光荣退休。

  维修“老爷表”的能手 

  到为民钟表店工作后,王福林匠石运斤的修表技艺,逐渐得到顾客认可。许多别处无法修理、被“判死刑”的手表,在他一双巧手之下,又能重新焕发生机。

  “今年春节前,我们相会在一起后,分别至今已有半年多了……前几天我在整理原来的一些报道和书籍时,发现了您的一篇报道,距今已有40多年,所以纸质发黄了,我到镇上复印了一份寄给您,以作留念……”这是一封原杨浦百货公司工会主席秦宝昌2017年8月28日写给王福林的信件。“我爸爸得知要来采访,特意从抽屉里找出来的。”王国强介绍道,秦主席与王老的关系非常要好,但秦主席退休后就回了崇明,相见一次不太容易。“当时,秦宝昌当公司工会主席时,喜欢写文章,而且文章在许多报刊杂志都有发表过,这篇文章就是秦主席为我父亲撰写的。”

  在这张略微有点模糊的黑白复印件上,两个鲜活小故事言简意赅展现出王福林这一专修“老爷表”的行家里手形象。比如,一位顾客曾拿着一只被汽车轧坏的手表找其修理,表壳变形,发条箍子、轮盘、钻眼等全部损坏,看似已经无法修了,但王福林拿着手表细心检查一番后,接下了这只表的维修任务。东找材料西配配件,没过多久就把这只“死表”救活了。王福林轧坏的表能修,被海水泡坏的表同样能修。文章写到,一位捕鱼工人出海捕鱼时,因渔船遭遇台风袭击沉没,其手表也随沉船一同沉入海底两个多月。后来渔船被打捞上岸,手表也重返主人手中。手表的主人找了许多钟表店,但都得到了无法维修的答复,这位渔民因此非常迫切地希望王福林能帮他修好这只被海水泡坏的手表。王福林对这块表拆了装、装了拆,加班加点一个星期,这块一度被认为不可能修好的表终于修好了。

  杨浦修配行业的金招牌 

  陈雷厉向记者透露,王福林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自制零配件。“被汽车轧变形、被海水泡生锈的手表,别的地方因为缺零件无法修理,而王福林却能自己‘造零件’,因此修理起来胸有成竹。”陈雷厉说道,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些手表零件非常难配,还有些手表是进口手表,配件更是无处可觅。王福林只好跑到手表厂,自己打磨零件。“那个时候没有磨具,完全靠王老手工一点一点锉出来的。而且有些手表零件非常细小,要戴上专门的放大镜才能看清,特别考验手技。”

  “老爷表”维修难度越来越大,王福林却都能把表修好。因此,他的名气也越传越远。当时他的修表质量在杨浦区排第一名,成为杨浦区乃至上海市远近闻名的活招牌,最远的甚至有千里之外的黑龙江、新疆的顾客专程把手表寄给王福林修理。

  王福林精湛的修表技术,以及热心服务、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得到顾客的广泛认可,也是当时修配服务行业的标杆。因此,王福林被光荣评选为1961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退休仍然发挥余热 

  王福林从单位退休后,没有其他特别爱好,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修表这一行当。维修时光几十年如一日,帮助无数顾客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感动,要说放下,谈何容易。

  闲不住的王老,在街道公余老年钟表修理部继续发挥余热,为街坊邻居们提供换电池、修手表、洗零件的服务。此外,他还从当年的“学徒”变成了“师傅”,唯一不同的,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为钟表维修行业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他还在社区帮助下岗工人,通过学习修表技术再创业。就这样一直持续到80岁眼睛看不清,才不得不放下他一直挚爱的修表行当。

  现如今,在王福林家中,沙发旁仍然矗立着他的宝贝——木质的钟表维修台。略显沧桑的维修台上,有些年头的8瓦日光灯和校表仪格外显眼,维修台上方的架子上,摆放着一些维修工具。王老在儿子搀扶下,端坐至维修台,一边抚摸着桌上这些“家当”,一边向大家介绍:“这个台子比正常的桌子稍微高一些,这样修理起手表才不会吃力。这个大家伙叫做校表仪,专门校准机械表用的,我一直不舍得扔。”王福林说,以前都是听着广播报时人工校对,需要多次校对,误差大,时间还长。在20世纪80年代,他决定买下这台手表厂淘汰的二手校表仪。“校表仪的原理就像打点计时器,将机械表的震动转化为电子信号,再打在纸上。王福林就是根据小纸条显示的幅度,对手表进行微调,误差能达到秒级别。这精确程度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陈均乐在一旁补充。

  “每一块经我爸之手的手表都要校正,保证时间准确,这是爸爸一直坚持不变的。”王国强说。

  102岁的王福林,谈起当年的修表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滔滔不绝。或许是常年修表的缘故,干了一辈子精细活,在细如发丝的零件上“跳舞”的双手,也依旧一点没抖。“爸爸一向豁达大度,耐得住性子,平常又非常热心,还常常劝我们笑看人生,这可能就是爸爸长寿的原因吧。”王国强笑着说。(据《劳动午报》报道 李成溪  文/摄)

来源:中工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