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匠精神
来源: 时间:2020-11-23 14:06【字号:大 中 小】
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靳小海由车间的“生产能手”成长为公司“技能骨干”,直至今天的“技能带头人”,尽管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从不因此而飘飘然,相反是更加谦虚好学,朴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更加突出,与他相处过的同事、朋友无不感受到他的严谨与认真。爱岗敬业,关心集体,职业素养高是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工作中再简单的事,他都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他早上班晚回家,关心车间的琐碎事务,以工作为己任,为工作任劳任怨,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事业心。与同事真诚相待,特别是对自己周围的年轻员工,不仅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而且还以思想和行动感染和影响周边的人,潜移默化引导大家,使身边的同事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勤于苦练,勇于创新
靳小海同志从事数控加工工作以来,以自己的勤奋好学和执著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先后获得河北省技术标兵、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职工创新能手、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北赛区数控车工职工组第一名、燕赵金牌技师、燕赵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北大工匠等优异成绩和荣誉。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上的一名员工,靳小海所在的试制岗位主要从事高精度、高难度零件的加工。从事数控加工十余年来,经他手攻克的工艺难题不知有多少,再难加工的零件到他手上,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得益于他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更得益于他细心认真的工作作风,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可以成宿不睡,反复地演算、思考、记录、分析、研究一个个数据和一套套加工工艺方案,直到攻克难关。就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问题,为公司赢得了信誉,也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2006年和2008年代表公司参加河北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成为公司的数控车工的行家里手,被公司聘为技能带头人。
近几年来,他参与了军品、高铁、城铁、标动以及青藏铁路、石油钻具、风电机械、橡塑机械等产品系列的科研攻关工作,解决了多项加工工艺难题、总结形成“正反双刀加工短齿梯形螺纹”、“数控车床铰深小孔方法”和“深孔内螺纹刀具设计方法”三项技能成果,保证了各项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解决工艺难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工艺创新,《一种车床不停车抛光夹具》等5项创新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深孔梯形螺纹加工工艺难题,是他所承担的某产品项目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针对零件特征,进行工艺可行性分析,设计出一种新型内螺纹加工刀柄,形成一套合理加工工艺方案,使普通钢质刀柄的悬伸长度超出1:5的理论极限,达到了1:8以上,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再次成功应用到深孔镗刀柄的设计之中,解决了深孔端面的车削加工难题。据此总结撰写的《深孔内螺纹刀具设计及车削工艺改进》一文,发表在《金属加工》杂志。
针对城铁项目异形铸件放大杠杆类产品加工时,平行度和垂直度位置公差要求不好保证,成品合格率低的问题。他将专用工装的定位元件改为消耗件,每次进行工艺调试时,在机床上对定位元件进行现场加工,理论上消除了定位误差,保证垂直度和平行度的要求,在后续生产中产品实物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到目前为止,全部产品的合格率达到99%以上,并大大减化了机床的调整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高铁项目中推筒、棘轮座类产品高精度键槽的加工难题,他采用新思路、新工艺,在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尝试利用数控车削加工中心,插制轴向键槽,获得成功,使公司成为该产品的唯一承制厂家。同时,他将该工艺方案进行总结完善,写成《利用车削中心插制轴向圆弧槽》,被《金属加工》杂志刊登。
为了解决大导程梯形螺栓副的自旋难题,独创地通过采用正反双刀加工短齿梯内形螺纹的方法,降低螺纹表面粗糙度,实现螺纹自旋,高效地完成了工艺攻关。该方案不但受到客户的青睐,还被兵器工业集团评为特色操作法。
针对日常生产中出现的加工问题,及时进行攻关,通过“五小”革新,改进瓶颈生产工艺,提高在制品生产效率。为此,他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多种简单适用的刀具、夹具、辅具,解决生产中的加工难题,如在花盘上进行板件镗内孔时,对花盘进行简单改进,并增加定位元件,很好地解决了精度难于保证、加工效率低的问题;设计简易夹具完成锥形零件的装夹加工问题;设计专用镗刀座解决简易四刀位数控车床镗刀的装夹找正问题,提高了刀的装夹精度和换刀时间,省时省力;自制刀具完成锥盲孔数车加工,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靳小海所设计的各种夹具、辅具不但解决了生产之急,也为公司节省了大量工装费用。
积极实施质量改进,他带领的QC小组所作的《提高活塞杆良品率》、《降低制动缸衬套废品率》等课题被兵器工业集团评为“优秀QC成果”。这几年他承担的工艺攻关项目成果如下:2013年承担完成的《联合基座工艺攻关项目》、《高铁操控部凸轮零件工艺攻关项目》均被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承担完成的《螺栓车削生产线设计定型及改进》被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年,主持的5个创新项目参加了国防邮电产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和河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展,其中两个项目获“优秀奖”。
攻坚克难,成果显著
靳小海深知,试制是公司获得订单的突破口,也是长远发展的关键,作为技能带头人,他责无旁贷地以新产品工艺试制为已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改革创新,自2007年初他开始投入时速350公里CHR3动车组制动器部件国产化试制攻关任务。他全身投入试制生产中,经过一年努力,克服多项难题,试制7种产品顺利通过了德国的检验,并于当年进行了批量生产,后经他的进一步工艺改进,使公司在2008建立起了动车组专用生产线,既为公司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为企业增加了美誉度,为公司成功进入高铁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三年来,靳小海围绕重点民品建设项目积极进行工艺攻关,先后完成大螺栓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小螺栓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方案、快速液压换产项目、高铁螺栓自动化生产线后期优化项目等,提升民品制造能力,累计完成新产品工艺试制173项。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达到一次交检合格率99%,完成产品批量生产工艺优化,迅速使相关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及时高效的试制生产,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先机,有152项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累计实现产值4000万元,使公司的发展获得有力的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勇挑重担,决胜抗疫
太行公司作为国有军工企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临危受命,2月12日接到兵器工业集团紧急任务,必须在2月底前研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口罩机。靳小海作为集团公司级关键技能带头人,带领“靳小海创新工作室”全体人员,立即投入口罩机研制工作中,并承担起口罩机生产的主要技术攻关任务。
口罩机是公司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从材料到工艺都面临很多新课题,即使是技术经验丰富的靳小海也碰到了挑战。其中有种原材料连靳小海也从未见过,这种材料是聚氨酯,简称PU棒,俗称优力胶,其主要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并不适合机械加工。太行公司没有这种现成设备,马上采购既来不及,疫情期间货源和物流也是问题,只能靠机加来救急。但机加面临着很大的技术难题,该材料弹性十足,装夹过程中极易变形,必然会引起加工尺寸反变形,而刀具的切削抗力同样会引起材料弹性变形,进而影响加工尺寸精度。这个技术难题不解决,大规模加工就无法实现。
为了第一时间抢制出口罩机,靳小海在拿到材料当天,主动放弃了下班,带领团队连夜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一夜研究分析,靳小海终于确定创新性地用开口套装夹的方式替换传统的液压卡盘直接装夹方式。这种方法通过车软三爪装夹开口套,开口套再夹料棒的方法,将卡盘压力通过二次分配,均匀施加到料棒,使材料变形问题得到解决。他还首次采取仿形车刀立装的办法,将机夹刀片刃磨成单边楔型的样式,顺利解决了这种材料的加工问题,为口罩机的研制生产攻克了一项关键性技术难题。
经过13天夜以继日的研制攻关,我省首台、兵器首台全自动口罩机问世,生产订单纷至沓来。以靳小海为代表的太行工匠们备受鼓舞、一鼓作气,进行连续的高强度生产,一台台口罩机迅速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得抗疫战斗贡献了太行力量、河北力量!(照片和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社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