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匠精神
来源: 时间:2020-11-23 14:09【字号:大 中 小】
杨洪,中共党员,自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级个人先进操作法,6项河钢邯钢级先进操作法,现为河钢邯钢一级操作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 “河北省技术能手” “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 “河北省金牌能工巧匠” “邯郸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坚持每年参加河钢邯钢义务劳动,6次义务献血,3次下水救人。
作为一名光荣的退伍军人,他在部队养成了不惧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河钢邯钢连铸连轧厂维修车间的一名维检工,他退伍不褪色,转岗不转志,将部队里培养的红色基因传承了下来。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于学习,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降低工序成本,瞄准“两个结构”再优化,把控关键质量设备,确保品质增效,解决了多项困扰生产的技术难题,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生产效率,才能长久保持活力。牢牢把握“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的思想,杨洪不等不靠,没条件创造条件。根据现场工作实际,自行设计制造了多台实用、功能全面的吊装架,提高了受限空间检修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多项装配、拆卸辅助工具设计巧妙、使用方便,提高了设备维护、检修的进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其他厂设备维护工作得到推广,获得了广泛认可,降低了专用工具采购费用;组织、参与在线设备的抢修工作,如工作辊断辊、支承辊断辊、支撑故掉块事故等,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把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协助车间做好修旧利废工作,把贵重部件进行分类存放,清理拆卸可再利用的部件,降低了备件消耗,尤其是进口备件消耗明显减少,节约生产成本。2019年至今,修复除鳞机集管、稳流器、轧机出入口导台、气路增压器、辊系、工作辊水阀等多种下机备件,提高了修旧备件的上机率,节约备件费用共计三百余万元。经过杨洪的细心维护,设备事故率已明显降低,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杨洪积极捐款,主动请缨,带头执行防疫纪律,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主动做到“四表率、四做到”;在春节期间主动多方联系自购测温枪、口罩、酒精等一批应急防控物资,用于现场设备维护工作中;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防控疫情,他积极通过学习强国、微信群等信息化方式引导工友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做好疫情防控的正面宣传引导,同时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动态、最新进展和预防措施,组织修订针对现场设备维护的有效防疫防护措施,修订通俗易懂的倡议内容;对体温过高人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及时隔离观察;坚持当班定时通风换气,按时做好办公区域防疫消毒;严格监控在岗人员身体状况,建立《一人一档》,每天坚持三次体温测量。通过广泛动员职工,构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保证了设备维护人员防疫工作的有效落实,保障河钢邯钢生产经营安全稳定运行。
越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越不能放松产品质量、设备状态管理。目前河钢邯钢连铸连轧厂大型机械传动设备的轴承自1999年投产至今有三分之二没有更换,其轴承理论寿命为12年,经过20年的使用轴承损坏机率逐年增大,主体设备及附属设备的隐患增多,如果大型传动设备轴承故障,将造成重特大设备事故,影响正常的生产计划。杨洪身先士卒,每天坚持定时检查轴承转动声音及温度,很多工友都夸杨师傅听力“非凡”,毅力“非凡”,设备运转出现“内伤”,在确定不出转动杂音出处的情况下都得找杨师傅来“听一听、看一看”,分析一下,这样大家才可以放心。自1999年至今,他负责大型传动设备维护,点检中及时发现卷取机主电机轴承损坏、轧机齿轮基座轴承损坏、轧机减速机轴承损坏、摆剪减速机轴承损坏等16起重大设备隐患,累计挽回经济损失2520万元。
2020年2月21日杨洪巡检发现连铸机摆剪大型减速机轴承出现异响,此轴承在箱体内部,两侧有连体式迷宫挡圈,无法直观检查,通过认真判断现场设备工况把控,杨洪设计了“齿轮箱内磁力万向检测装置”,此点检工具设计有长短探听杆、磁性金属探测头、万向取物探测器等组件,这种装置的手持杆可满足360度无死角旋转,可以达到减速箱内部的任何部位;通过使用自主发明的设备点检专用工具,及时确认出是轴承本体缺陷,但要更换正常需要72小时检修作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不影响生产秩序,避免设备恶性事故发生,杨洪制定了监护方案,降低轴承负荷。同时一边组织协调检修工具,一边组织人员学习相关检修防护措施并制定防疫工作方案。2月25日,杨洪组织检修,并自购口罩,分发给20多个外派维保作业人员,并对外来人员建立《一人一档》记录表,定期测温,落实相关防疫工作;为了降低人员聚集,杨洪细心布置人员分工,在工作遇到停滞时杨洪立即与作业人员沟通,将工作经验无偿分享给作业人员,提高了作业效率,经过连续作业,33小时就完成了大型减速机轴承更换作业,非常时期创造了新的纪录,“工匠精神”实至名归,避免了600万元的生产、设备损失。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杨洪是身怀绝技的技能专家,但他没这样想。2015年,以杨洪姓名命名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杨洪大型设备精密点检创新工作室”成立。作为带头人的他,以工作室为依托言传身教,将多年的工作经验无偿的写成总结传授给职工,并在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全员维护技能,让工匠精神传播到企业中去,传播到企业青年骨干群体当中,给青年人更多指导。
该工作室培养的韩社军参加工作没几年,就从一名初出校园的学生快速成长为二档技术主管,收获背后,是他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生产难题的优势和特长。带钢轧制过程中,由出口导卫叉形板引导、支撑其从一台轧机进入下一台轧机。若带钢厚度超过5mm,其自重会加大与叉形板的接触摩擦力,造成带钢下表面划伤;同时叉形板长期与带钢碰撞摩擦产生磨损,磨损严重的叉形板更换所需时间长,工作量大,成为了生产中的一大阻碍。“每次更换叉形板得将出口导卫装置整套拆出,无形中加大工作量。韩社军与团队成员重新设计出分体式叉形板,查阅、学习并不熟悉的工程材料学选择叉形板磨损件的材质,重新确定冷却水压力和水量。改进后,带钢经过叉形板时造成表面划伤质量事故大大减少,叉形板实现了单体更换,为生产节约了不少时间。
该工作室9名成员,组建成一支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他们不惧挑战,紧紧围绕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降本增效等确立重点创新课题百余项,解决制约生产的难点,为大幅提升设备装备水平,促使产线不断涌现高质量、高性能产品,为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做出了贡献。由于表现突出,该工作室在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在2018年荣获“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照片和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社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