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政治学习

周恩来:柏坡岭上注心血(1)

来源: 时间:2024-02-20 13:30【字号:    

 1948年,解放战争的形势迅速发展。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形势发展的大局出发,决定走出延安,东渡黄河,进发华北。在华北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这就是中共中央选择的作为党中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从此,这个小山村聚齐了中央五大书记,他们运筹帷幄,向全国各地传递红色电波,发出一道道命令,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为此,西柏坡也成为与井冈山、瑞金、延安等齐名的红色圣地。
西柏坡周恩来故居

在这个依山傍水、柏树满坡的小山村里,周恩来居住了整整11个月。在这段艰苦而又短暂的时间里,他在协助毛泽东指挥作战的同时,还全权负责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和解放战争后勤供应工作。在一段时间里规定晚十时至次日凌晨一二时为研究与处理财经工作问题的时间。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路艰辛到柏坡

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共一年零五天。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几百万兵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转入了全面反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中共中央圆满完成留在陕北的任务后,一路跋山涉水,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向华北进发。并于1948年4月13日抵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接着又于5月27日,中共中央五大书记齐聚西柏坡。

早在1948年1月11日西北高干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就作了一个关于全国战争形势的报告,他用肯定的语言说:从战争的第二年起,我们逐渐地在全国各战场无例外地进入了反攻。战争的主动权已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中央已经决定一直打下去,不要再走弯路,一直走到胜利。”

1948年3月,周恩来又和任弼时指示廖志高、汪东兴、叶子龙、邓洁等人召开中共中央机关行政会议,研究中共中央机关由陕北转移到华北的准备工作。3月8日,行政会议提出了准备转移的各项决定,周恩来审阅以后,批准了这些决定,并指示各有关方面作出周密的安排。3月10日,周恩来在米脂县杨家沟给中央直属机关全体人员作了形势报告。他宣布: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央决定东渡黄河,移驻华北。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告别住了四个月的杨家沟,经过两天路程,于23日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边区的临县地区,于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三交镇双塔村。

3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陆定一、胡乔木、师哲等率部分干部,带上电台,乘车离开双塔村到晋绥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兴县蔡家崖。他们在这里住了9天,听取了贺龙、李井泉等关于晋绥边区的军事、土改、整党、工农业生产、工商政策和支前工作等汇报;召开了贫农团代表、土改工作团和地方干部的座谈会。4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行离开兴县,乘车继续东进。因太原、忻县有阎锡山部队,就绕道晋北解放区的苛岚、五寨、神池,经雁门关、代县到五台山。

车过代县,队伍就到晋察冀边区了。打前站的工作人员出发前,周恩来嘱咐他们:叫老乡让房子的时候,首先要保证老乡们有地方住,要把他们住的地方安排好,在这个前提下,能让几间就让几间。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用老乡的炊事用具,不能影响人家做饭。我们烧的柴,吃的东西,一定要算清楚,照价付款。总之,不能叫老百姓吃亏。这里是老根据地,一见老八路来了,老百姓什么好吃的都会给的。我们要住房子,他们可以全家坐着不睡觉,让我们去住。老乡们觉悟高,对我们好,我们更应该自觉。我们宁可自己挤着睡觉,也不能让老乡们挤着睡觉。

在周恩来的细心安排下,队伍顺利前行。4月7日晚,他们一行到了繁峙县的伯强村。由于天气原因,半夜里,天突然下起雪来。天刚亮,周恩来虽工作了一夜,但他连休息也没有顾上,就坐车先上山去看路况。午后,周恩来回来对毛泽东等说:“今天不能走了。部队刚把山上公路上的积雪打扫完,昨晚又下了一场大雪。现在部队正在集中力量清扫公路。如果明天的天气好,我们就可以通过五台山。”4月9日,队伍继续前进。周恩来仍旧是在上午提前登程,检查沿途的道路情况。当天车队通过2800米高的五台山公路最高点鸿门崖,借宿在塔院寺。第二天,他们还兴致颇高地参观了五台山上古老的寺庙群。

离开五台山后,汽车顺沟跑了一段,便进入河北境内。此时这里已是到处发青,满目春色。在阜平县西下关村住了一夜,毛泽东、周恩来一行于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受到聂荣臻、萧克等人的热情欢迎。当地群众猜想肯定来了大人物,纷纷涌上街头路边观看,但是,秩序井然。毛泽东对阜平人民的政治觉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到了晋察冀,就像当年在江西到兴国一样,群众见到我们都是笑逐颜开。”周恩来也高兴地说:“一到龙泉关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觉了。一路上经过的村庄,群众都是这样的热情。”

为了进行调查研究,第二天,周恩来便参加了在城南庄召开的部分县、区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主要是座谈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试点的经验。周恩来在会上讲话。他分析了全国各个战场的大好形势,全国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的情况,还讲了支前工作。他希望大家把会开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文件,发到全党参照执行。这样,可以少出偏差,少犯错误,少受损失。

当时,正在阜平参加土改和整党试点工作的邓颖超出席了座谈会。她和周恩来自1947年3月从延安分别后,已经一年多没有见面了。周恩来的老战友聂荣臻当然知道她的心情,很快让她和周恩来见面,并安排住在一个窑洞里,让他们畅叙别情。这一对革命战友和伴侣,为了工作和战斗的需要,经常分开而各在一方。但这一年多岁月里,他们是在激烈的战争环境里度过的,虽然有过书信来往,却总想早日见面。两人见到彼此身体健康,特别高兴。连毛泽东看到他们那样高兴的情景,也不禁对邓颖超开起玩笑来,批评她这个“后勤部长”不到陕北来慰问周恩来。因工作紧张,他们在一起只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各自忙自己的工作去了。

周恩来在城南庄住了10天,他参加座谈会,搞调查研究,同聂荣臻等研究工作,还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批准徐向前关于夺取临汾的战斗计划等等,经常忙到深夜才休息。4月23日,周恩来和任弼时先期率中央机关部分工作人员到平山县西柏坡村,同早在这里的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毛泽东继续留在城南庄,做好去苏联的准备工作。从此,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结束了从延安撤离一年多来行动多变的战时生活。5月1日,中央宣布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和后委即告结束。

中央原来决定毛泽东到苏联去一次,在城南庄住下来休养身体并做准备工作。后来因为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毛泽东在这时候不便长期离开国内,决定暂时不去苏联。于是,他也在5月27日来到西柏坡。自此,西柏坡便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五大书记齐聚于此。正如周恩来所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斗室油灯理万机

一到西柏坡,周恩来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工作。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从来没有歇过一天假。每天夜里都是工作到凌晨才去睡觉,到了九点又准时起床,一天顶多休息五个小时,其余时间便一直埋头在工作里。”在西柏坡期间,周恩来身居斗室,心系工作,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斗室的一盏油灯,温暖了人心,照亮了新中国成立的道路。

周恩来在西柏坡期间,分管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真可谓是千头万绪,可他对每项工作都从不松懈,总是认真抓好、抓细,严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山村里,周恩来起草了一系列电报,与毛泽东等人共同决策伟大的战略决战。

周恩来在西柏坡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在华北、中原进行战略决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作出了《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人选的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两个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两个边区政府合并为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系列关于各局人事安排方面的文件,为进行伟大的战略决战做好准备。5月15日,周恩来为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分局、前委电,通报了中央和军委的部分机构和人事任命,其中较重要的是中央成立财经部,董必武兼部长。这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各解放区财经统一领导的需要。周恩来因要集中精力抓总参谋部工作,不再兼中央城工部部长,由李维汉担任。杨尚昆为中央副秘书长,仍兼军委秘书长,李涛为军委作战部部长,杨立三为军委后勤部部长,苏井观为军委卫生部部长,傅钟为军委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这是为了准备大规模进行战略决战的需要。

东北形势的发展,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机构。6月4日,周恩来就东北党政军机构的设置及分工问题,为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热河分局并各中央局、各前委电:(一)东北局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洛甫(即张闻天)、林枫为常委,林彪为书记,罗、高、陈为副书记,高兼秘书长。军委会分会以林彪为主席,罗荣桓为副主席。(二)林枫、张学思(张学良的弟弟、中共党员)、高崇民(民主人士)仍为东北政委会正副主席;政委会下设财经委员会,陈云为主任,兼政府党委会书记。(三)热河分局以黄克诚为书记。

6月26日,周恩来为党中央及中央军委起草致中原局电:为便于了解和决定各项重大问题,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为常委。邓子恢任中原军区第一副政委、张际春任第二副政委。中原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李先念为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锡联为第一副司令员,陈再道为第二副司令员,苏振华为副政委;陈赓为第三兵团司令员,谢富治为政委。同时,为中央起草致西北局电:西北局以贺龙、林伯渠、习仲勋、马明方、王维舟、贾拓夫、马文瑞、李井泉为常委,以习仲勋为书记,马明方为副书记。

为了培养干部,5月,中央决定创办华北军事政治大学,由叶剑英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任华北中央局委员;副校长萧克,副政委朱良才。校址设在石家庄。7月,中央决定在华北创办高级党校,仍沿用延安马列学院的校名,刘少奇兼任院长。马列学院于11月8日在平山县李家沟口开学。同时,中央又决定创办华北大学,以吸收新解放城市和北平、天津的青年学生,经过学习后再分配工作。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校长吴玉章,副校长成仿吾,教育长钱俊瑞。当时吴玉章住在李家庄城工部,周恩来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吴老,征求他的意见,并约请吴老到西柏坡面谈。吴老到西柏坡同周恩来谈话后,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为党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周恩来还十分关心警卫战士的成长,曾经把文化低的同志送到中央文化补习班去学习。临走前还专门找他们谈话,并题词“学习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以示鼓励。

1948年秋,党中央决定把没有文化的警卫战士和部队机关工作人员送到文化补习班去学习,周恩来为警卫战士题词

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仍是周恩来的主要工作。先期到达西柏坡的李涛、叶剑英、杨尚昆商量,为适应指挥重大战役的需要,由行政部门建了一栋五间宽的军委作战室。这是中央和军委机关的最大的办公室。由于前委、工委、后委的参谋人员十来个人都集中了,作战部就分为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科,都围着几张大木桌,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四周墙上挂满了各个战场的军用地图,值班参谋将每天国共两军的位置用蓝色和红色的小旗子插在地图上,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经常到这里向参谋们了解敌情和战况,同他们研究作战方案。这里虽然还是世界上最小的总司令部,但比起转战陕北时,无论在人力物力、通信联络以及交通运输方面,都要强得多。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军委作战部的同志们,以严肃、紧张、准确、有效的工作作风完成了任务。周恩来除了每天将战况用书面报告毛泽东外,还经常到毛泽东的平房里当面报告、商谈。毛泽东有时也走到周恩来的小办公室里商谈战局。从毛泽东到西柏坡以后,到9月辽沈战役前,为了把解放战争进一步推进到蒋管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中央军委指挥了几个较重大的战役。在这个时期,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许多重要电报,策划各部队配合作战,指导战役的顺利进行。他还经常关心各野战军兵员的补充和弹药、给养的供应。

(本文选自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与河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